English

美国农场见闻

1998-06-24 来源: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联合采访组 我有话说

5月下旬,联合采访组从纽约飞抵佐治亚州州府亚特兰大,准备采访这里的一家农场。

采访组一到亚特兰大就租车前往麦迪逊县。两小时后,汽车驶进了绿树掩映、环境幽雅的县城,县商会执行主任赫藤女士早已在此迎候中国记者。她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商会的办公室,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本地农业的发展概况。她说,“农业是这里的第一产业,你们将在参观中看到,麦迪逊县的农业是一种很平衡的现代产业。除了种植农业作物外,我们还经营种子公司、花卉公司,生产激光唱片、水上体育用品、家具、建筑材料等等”。赫藤女士开门见山的一番介绍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。她大概看出了记者急于参观农场,爽快地说,“还是让我们亲眼去看一看吧。”说完,她熟练地启动了一辆美式吉普车,载着三位中国记者飞驰在通往农场的乡间大道上。

一路上,芳草浓荫、农舍俨然,平坦的柏油路在无边的森林间向远方延伸。半小时后,汽车开进了农夫艾伦的农场。这里古树参天、阳光明媚,纯净的空气中散发着一阵阵清香的草料味。记者刚刚到达,就见主人艾伦驾驶着一辆巨型卡车、满载着草料开了过来。他看见中国记者前来采访,友好地表示欢迎。赫藤女士和艾伦先带我们参观草料场。我们穿过田野间架设的卫星接收器,来到了艾伦的草料仓库,里面堆满了收割完毕的苜蓿草。他用手扶着自己的大卡车说,苜蓿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,我们用收割机在田野里将苜蓿草打成捆,运回库房等待出售。介绍完毕,他又热情地带我们去参观他的养鸡厂。

推开养鸡房的大门,一阵腥味扑面而来。记者有些惊讶地看到,无数只红冠的白色蛋鸡分几排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宽10米、长约50米的养鸡房里。电动传送带循环运转、自动供食,群鸡鸣叫,有的还正在产蛋。艾伦告诉记者,像这样的养鸡房他共有几处,肉鸡、蛋鸡分开喂养。他一共饲养了15万只鸡,每天4人作业、收5万只鸡蛋;他还饲养了300头牛,加上草料的收入,整个家庭的毛利每年有近50万美元。艾伦补充说,他父亲住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农舍,现在大概正在地里干活,并提出想开车带我们去看看他的父亲,赫藤女士和记者欣然乘主人的车前往。艾伦一边在林间小路上开着车、一边对身后的记者讲,现在在美国搞农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农活是很复杂的,需要懂的东西很多,像饲养、机械、施肥、微机、生态知识等,都要懂一些。所以他们这里的农民几乎都是大学毕业。他的儿子就在大学里专攻农学。现在搞农业除了机械化,还要靠信息化,他每天在劳动之后还要在家里的计算机面前坐好一阵子,浏览信息、寻找客户、了解外面的世界。他风趣地说,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不行的,亚洲的金融危机就影响到了他们的农场,使他们的牛不好销。

十几分钟后,汽车开进了森林中央一块广阔的椭圆形空地。艾伦的父亲正驾驶着割草机在田野里打着圈、收割草料。见到有中国客人前来参观,老艾伦立刻停止了工作,从割草机上走下来热情地与中国客人一一握手,并交换名片。老艾伦说他已经73岁了,一辈子热爱农活,现在还是如此。接着,老艾伦非常友好地邀请记者与他一起驾驶割草机收割草料。由于驾驶台较小,三报记者只能每人轮流一次。记者在驾驶台与老艾伦一起收割草料时,他非常热情和仔细地介绍割草机的功能和把草料自动打成捆的程序。他说,驾驶台的计算机里已经设定了收割程序,只需根据前后方向和草的高低调一下按钮就可以了。说着,他一边驾驶、一边用手在按钮上不断调整着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左”、“右”,并把空调也调高了一档。记者坐在凉爽的驾驶台随收割机在田野里奔跑着,一会儿,一大捆草料就被自动地捆好,并整齐地堆放在草地上。

记者就要离开农场了,大家围在田野的草地上依依不舍地交谈着。老艾伦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,中国虽然遥远,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,最近他的一个侄女就要去中国。他希望美中两国人民友好相处,和平地生活在一起,一起发展,不要吵架。他很认真地说,他热爱和平与劳动,不喜欢战争。他的两个兄弟死于二战,一个儿子在越战中失去了一条腿……

当赫藤女士开着车与记者一起返回县城时,记者一边从车窗里眺望农场的美好景色,一边回味起这次难忘的农场之行。这里的现代化大农业以及坦诚友好的美国人民,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